本讲稿《从王权政治到现代政治》发表于2012年春,是我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所作的一次学术演讲记录,后收录于《变化社会中的政治观念:政治学理论前沿讲演录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4年7月出版,isbn:9787509762271),出版时文章有删节,本讲稿是完整版本。讲座旨在从政治哲学与制度演化的角度,探讨人类政治权力从“神权—王权—民权”的历史递进,并以中国政治文化为背景,对现代政治的内在逻...
文章对新左派崛起所带来的思想危险提出警示,指出它可能使国家从实用理性滑向意识形态僵化,导致改革停滞、社会倒退。本文并非为新自由主义辩护,而是为理性辩护,为开放辩护。它以清晰的逻辑、充沛的历史感与现实判断,提醒执政者警惕“思想回潮”的自我麻醉。若用一句话概括此文的精神:这是一个在政治转折点上呼唤清醒的声音。...
本篇文章写于2009年6月23日“逯军事件”之后,我以此事件为切入点,剖析“党性”与“人民性”的理论张力。文章不是单纯地评论一句官员的失言,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原典、毛泽东思想及中共政治逻辑出发,揭示“党性高于人民性”这一原则的内在必然性及现实困境。在行文中努力保持学理严谨与政治敏感的平衡,使文章既具思想深度,又有现实警醒意义。...
孙东东事件舆论汹涌之际。那一场“专家之祸”表面是个人言论失当的争议,实则是中国知识阶层精神裂痕的显影。我在本文指出:批评固然应当,但以群情激愤去取代理性、以群体围剿取代法治,反而暴露了知识界在道德姿态与现实行为之间的双重人格。这篇文章写给那个时代,也写给任何时代中被激情裹挟而忘记理性的知识人。...
这篇文章写于2009年4月8日,彼时的中国正经历金融危机的余震与社会信任的裂缝。上访者被污名化为“精神病”,而宏大的智库在白金酒店里为国家设计蓝图。此文的锋芒不在嘲讽,而在揭示:当权力与知识都远离民生,社会理性的假眼就会失去人性的光。十四年过去,文中所批评的结构性冷漠依然有回声。我当年写下的这些文字,如今读来,仍是对良知的一记清醒之击。...
五四运动,春雷般的呐喊、启蒙般的理智、先贤们的思想光芒,曾试图撕开民族蒙昧的厚雾,点燃民主与科学的火种。然而,时光流逝,我们生活的时代,知识被割裂为可测可量的片段,学者们安于小圈自娱,精致而狭隘,纵有才智,却难以触及民族精神的深层。...
一方面,国家和政府在现代化管理、城市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上拥有高度集中权力;另一方面,市场经济、法律制度及市民社会的发展,使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,私域利益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冲突日益频繁。本文力图从法律、制度与社会运行机制的角度,探讨如何在尊重公民私域、保障民意反馈的前提下,完善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,以避免类似冲突升级。...
这篇文章首发于2003年,当时中国正处于信息化初期,公共舆论与政府透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。撰写此文的初衷,是希望阐明公民知情权不仅是一项理念,更是一项具体的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权利。知情权不是抽象的自由,而是公民能够参与公共事务、监督政府行为、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。...
本文首发于2004年12月9日。在当时的中国大陆,改革开放已进入深化阶段,社会各种力量正处于重新组合和相互博弈的时期。本文试图从现实主义的视角,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的变革力量进行分析,划分为四大类,并探讨其相互作用及联合的可能性。12年后回看,此文仍保留较强的前瞻性和现实启示价值。虽时代背景已不同,但对理解社会变革力量的运作逻辑、精英与群众关系,以及改革推动中各类力量的策略选择仍具有参考意义。特此重...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