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/ 热点

Browsing Tag: 热点

2014年3月这篇文章写就时,克里米亚刚刚爆发危机,世界舆论还在纠结“乌克兰是否真会分裂”,更没人敢断言这是“美俄德博弈场”的长期战争开端。而这篇短短的座谈会发言里,已经看穿了深层结构:乌克兰的民主化困境不是偶发事件,而是后进国家在外部强权夹缝中陷入体制性撕裂的必然结局。...

本讲稿《从王权政治到现代政治》发表于2012年春,是我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所作的一次学术演讲记录,后收录于《变化社会中的政治观念:政治学理论前沿讲演录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4年7月出版,isbn:9787509762271),出版时文章有删节,本讲稿是完整版本。讲座旨在从政治哲学与制度演化的角度,探讨人类政治权力从“神权—王权—民权”的历史递进,并以中国政治文化为背景,对现代政治的内在逻...

文章对新左派崛起所带来的思想危险提出警示,指出它可能使国家从实用理性滑向意识形态僵化,导致改革停滞、社会倒退。本文并非为新自由主义辩护,而是为理性辩护,为开放辩护。它以清晰的逻辑、充沛的历史感与现实判断,提醒执政者警惕“思想回潮”的自我麻醉。若用一句话概括此文的精神:这是一个在政治转折点上呼唤清醒的声音。...

本篇文章写于2009年6月23日“逯军事件”之后,我以此事件为切入点,剖析“党性”与“人民性”的理论张力。文章不是单纯地评论一句官员的失言,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原典、毛泽东思想及中共政治逻辑出发,揭示“党性高于人民性”这一原则的内在必然性及现实困境。在行文中努力保持学理严谨与政治敏感的平衡,使文章既具思想深度,又有现实警醒意义。...

这篇文章首发于2003年,当时中国正处于信息化初期,公共舆论与政府透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。撰写此文的初衷,是希望阐明公民知情权不仅是一项理念,更是一项具体的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权利。知情权不是抽象的自由,而是公民能够参与公共事务、监督政府行为、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。...

本文首发于2005年11月24日,当时针对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修宪与市场经济完善的背景撰写。作者从中国历史民本思想出发,探讨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宪法修改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。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与现代政治的早期思考脉络,虽有年代限制,但仍具有启发价值,特重刊于宏略网,以飨读者。...

本文讲稿首发于2011年3月14日,那时的我刚刚踏上独立学术的道路。文章中,我讲述了自己选择成为独立学者的原因,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当时的理想主义热情——这既与我个人的思考有关,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。十多年后的今天,重刊此文,不仅希望读者能看到我思想萌芽时期的样貌,也为宏略网的思想积累提供一个参考,让大家理解独立思考的历程往往从热情与理想开始。...

蒋氏父子是中国海峡两岸尽人皆知的历史人物。尽管历史学家对他们褒贬不一,但有一条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、包括台湾地区蓝营的认同——蒋氏父子都是立场鲜明的爱国者,即便海峡两岸遭遇最严峻的政治军事对峙局面,他们也和大陆执政者一样坚定不移地捍卫“一个中国“的民族立场,这就为台湾地区后来的领导者李登辉、陈水扁之流试图台独的危险行径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,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牵制了台独势力。除了这一共同点之外,颇...

这篇文章首发于2012年2月7日。尽管本文隶属于《国权论》一书的一部分,但我的《国权论》著作暂时还没有正式出版,还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中。此文很早已经发表,今天看来依然不失其思想价值,故重刊此文,以飨读者。...

我写作此文并发表的时间是2012年2月4日,距今已经过去13年。10多年前,中美关系处于蜜月期,两国不少的政治精英和资本精英都陶醉于建立亲密的中美关系,甚至被称为夫妻关系的两国关系模式。但是,当我们回望中美关系时,发现这篇13年前的文章,精准的预测了中美关系这13年来的变化轨迹。中美不仅在进行激烈的博弈,而且在某些领域——台海关系、高科技竞争、区域竞争、国家安全与军事竞争中,呈现零和博弈的状态。特...

订阅宏略网时事通讯

我们不会发送垃圾邮件!阅读隐私政策了解更多。

订阅宏略网时事通讯

我们不会发送垃圾邮件!阅读隐私政策了解更多。